曹曦的播客做得不错啊

事情的起因,还得从今年年初AI突然的爆火说起。AI新四小龙被驾在言论的火上烤。其中,最受争议的是月之暗面,加上有过接触的投资团队的内部的一些分歧。

更是在舆论范围,把他们推举到了其他几个团队没有的高度。

这就必须PR团队去打扫舆论战场了,我也碰见过,具体就不说了。总之,一顿操作猛如虎,该团队似乎在舆论上,从最开始的一股脑的负评,开始转向。我还在想着,他们PR团队是真强大啊。再往深处一追究,发现是他的明星投资人们亲自下场做在小宇宙APP做播客,形成了一个自发的舆论场域,在某种程度上扭转了这个事情的风向。

其中,最出圈的就是砺思资本的《第一动力》。

他们第一期节目就是砺思资本的创始合伙人曹曦和月之暗面创始人杨植麟的对谈,在冷启动的情况下,该期节目就获得了接近2万的收听。

这让我还挺有压力,VC全最火的80后GP要来播客圈跟我抢饭碗了吗?

当然我应该旗帜鲜明地夸夸曹总,这个播客栏目做得确实不错。实际上,在以微信生态的各类信息发酵的同时,在不同投资机构或者财经媒体的播客中,月之暗面的投资人以及杨植麟本人,曹曦的播客做得不错啊似乎播客这种通过声音介质的传播是更为温和的对话场景,来跟专业的或者普通的关心AI发展的人,解释自己在干什么事情,自己是什么样的人,相较于文字,似乎又更近了一层,更为真实。

这一步棋巧妙在,与其我去和各种媒体周旋,倒不如自主的构建一种“我在场”“我来说”“你想听就听,不想听就拉倒”的对话场景。比砺思资本把这件事做得更靠前的是真格基金的《此话当真》,从2023年5月份就开始下场,真格基金的合伙人80后知名投资人戴雨森先后在20档左右的节目中出现,输出自己对于投资特别是对于AI投资的一些见地。他甚至自己都开了一档节目,虽然后期停更了。

这里不得不提到一个全球目前来说最富盛名但是比较年轻的创投公司A16z。提到大名鼎鼎的A16z,令很多机构争相模仿的原因,除了投资了不少明星公司,比如:Skype、Facebook、Twitter、Airbnb、Github、Stripe等。更重要的原因是,他们对于媒体传播也有自己的心得。正如A16z的前分析师BenedictEvans曾经说过:A16z就是一家靠着VC获利的媒体公司。他们很早就意识到媒体传播的重要性,从最开始积极的参与到传统主流媒体的传播中,到现在的自建渠道进行发声,甚至投资了不少媒体属性的项目。其中包括:Clubhouse、Substack和Twitter2.0。A16z不仅开办了自己的播客,他们的营销负责人还鼓励合伙人Andreessen在《华尔街日报》中写专栏文章,很多A16z出圈的文章,也从这里出来。这在某种程度上,构建了A16z的媒体举证,达成更广泛的传播。

他们的合伙人Andreessen曾公开表达过:记住目标是非常难的事情,但是记住一个故事就很容易,每家公司都应该有伟大的故事,因为它可以激励员工,并有助于向外界解释公司。而这些具有感染力的故事,从来不止吸睛而已,更重要的是找到同行的人,这里的同行者包括:愿意投资他们的人。这件事情的达成不仅需要故事,也需要懂得把这些故事如何更好的传播出去,以及对于传播这件事有自己深刻的认识,这个“武器”要怎么更好的运用?A16z的媒体负责人Wennmachers曾经表达过:一个人玩进攻或者防守。当然,防守是赌注,必须这样做。但是,通常,在想法世界中保护自己的最好方法是塑造这些想法,创作它们,接受进攻。

A16z作为行业的先锋,在他们实践的过程中,也吸引了很多人效仿。在中国投资圈不少知名的投资人,投资机构,商业媒体甚至一些传统媒体都在这一两年的时间里,下场在小宇宙app开通了账号。投中网也在小宇宙App开通了自己的账号,叫《投中吐槽大会》2023年3月份上线第一期,主要是关心创投圈发生的大小事情,都拿出来唠一唠。跌跌撞撞已经有一年时间,也收获了一些铁粉。每一期都听,每一期都留言。

还有一档节目是为了探索除了北上广深以外城市创投性格的节目《citywork》也刚上线,第一期讲哈尔滨就受到了不少人的质疑,投资不过“山海关”懂不懂。也有人东北人感慨,终于有人注意到我们东北了。在做这档节目之初,我们已经预判了很多讨论,我们其实不想下结论,城市与城市之间是有高低贵贱之分,我们只想展现城市更多的面貌。所以,在一定的场域里形成讨论,我们就达到了某种效果了。一个城市的发展,建设,变迁也不是一档节目可以改观的。但是,说出来,是不是就是改变的开始。

播客,其实在欧美不是一个很新鲜的东西。以前的播客在美国只是互联网分发音频的小众播客社区,而如今美国大概有30%每个月都会听播客,每周都要听播客的人约为25%。从绝对数值上来说,大概大部分美国人一周要听7个小时左右的播客。从美国听众的群体来看,大约30%的听众是研究生学历,大部分的听众接受过高等教育,且以男性为主。A16Z认为,车载蓝牙和智能音箱等新技术——目前有5300万美国用户,占总人口21%——可能会改变播客收听的场景,而在中国家用汽车的普及也给播客的发展提供了更好的土壤。

在CPA发布的《2024年播客营销白皮书》中也写到:从2020年的7千万人在听播客,预计到2025年能达到1.5亿人都在听播客。中国听播客的人群中,也显示了“三高”特质,高认知,高粘性,高潜力。分别代表的是,用户学历普遍偏高,使用播客的时间足够长,另外就是付费能力和付费意愿足够高。

用户在使用播客app的时候一部分是在“杀时间“,跟视频软件在这部分的功效是重合的。另一部分,其实播客使用具备一定的隐蔽性,”耳机一戴,谁都不爱“,就跟职场的很多环境形成某种区隔,专心做自己的事情或者专心摸鱼都很不错(不是鼓励摸鱼的意思)。第三,有很强的情绪陪伴的价值,主播在输出某些观点和声音的时候,无形中就形成了陪伴价值,不是按头要求你接受某些观点,而是他说你听,你听不下去还可以划走。第四,有些高强的信息密度的播客,实际上是很多人用声音获取知识的另外一个渠道。像小宇宙app里的《声动早咖啡》就是很多人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每天十五分钟轻松同步日常和商业的关系。制作这档播客的公司声动活泼也是国内最早一批下场做播客的机构。他们的slogan“用声音碰撞世界”也在某种程度上,阐述了播客的一些要义。

说了使用人群,使用场景,对于一个新东西的产生,最重要是否能实现商业价值的变现。坦白讲,据观察,小宇宙app作为新的播客载体,在商业变现上是做了不少尝试的。今年梁文道道长的新节目《八分半》有20400人购买,单价为299,大约就有600万的销售额。一些头部的消费品牌,奢侈品,汽车品牌都在小宇宙投放了广告,或者是自己开了品牌播客,小宇宙App作为平台方也开通了追光计划,为更多的播客主理人,提供商业变现的机会。也有播客推出很多单期付费节目,取得了还不错的成绩。在今年6月份组织举办podfest这种播客届的活动,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度。不过,主办方忽左忽右的主播程衍良也会也在一档播客节目中表达,其实离真正的商业化还有不少的路要走,今年的podfest刚刚打平。而做了一年的《投中吐槽大会》作为某个垂直细分领域的播客,其实也在积极的探索,变现之路。

kyth是小宇宙CEO,也在很多节目和访谈中谈到播客的一些困境。作为平台方,当然是希望有更多的听众进来,更多优质的节目入驻,来将整个播客生态的蛋糕做大。2019年kyth着手做小宇宙的时候,美国的播客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气候,流媒体音乐平台Spotify收购了包括Gimlet在内的三家播客公司。即使至今,中国播客圈从业者依然会把这样标志性的事件,作为努力的方向。而kyth本人在2015年做过自己的播客,是关于曼联足球的,并因此认识了即刻App的创始人瓦恁,此后kyth加入即刻App做产品经理,2020年3月小宇宙上线,吸引了大批播客用户和播客创作者,很多人因为听播客,串台别人的播客多了,自己也开始做播客。

我们也观察到其他平台对于“声音经济”的一些进攻与防守的做法,最近,小红书召集播客主播在他们平台直播。平台给了很多流量,希望播客主播能把粉丝引流过去,也能在该平台驻留更多的时间,增加用户的粘性。微信在蛰伏了一阵子也开通了“听一听”功能。喜马拉雅、蜻蜓、QQ、网易云等平台先后入局中文播客市场。

我有一个暴论:一个人的出轨叫出轨,一群人的”出轨“叫社会现象,当有一群人为一个东西花费时间和精力的时候,它往往意味着商业的巨大潜力。至于这个冰山下的巨大潜力会以什么样的方式到来,谁都说不好。但是,或者我们正在改变潮水的方向。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若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联系QQ:2760375052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